新媒体专电(记者高皓亮 余贤红)暴雨是检验城市管理的特殊“试卷”。今年入汛以来,多轮强降雨让南方多个城市重启“看海模式”。为打破城市内涝、缺水困局,我国正着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让城市内70%的降雨,就地得到消纳和利用。

  海绵城市怎么建?治涝排水效果怎么样?江西省萍乡市是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暴雨来袭,萍乡一年多来的“试点”,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暴雨少积水,小雨不湿鞋”

  3月入汛以来,江西降雨明显增多。4月9日,萍乡市主城区遭遇了一次强降雨,平均降雨量超过28毫米,超过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日降雨量不大于22.8毫米时不产生径流”的设计标准。然而,经过“海绵体”改造的地段,水较快排完,没有见到此前“逢雨看海”的景象。

  6月14日晚至15日,江西部分地区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强暴雨天气。15日凌晨,萍乡暴雨倾盆而下,持续了好几个小时……雨后,记者了解到,萍乡市区多个经过“海绵体”改造地段的周边百姓,没有再见到此前严重的积涝现象。

  一些原来的内涝区经过改造后,已呈现“暴雨少积水,小雨不湿鞋”。萍乡市老城区的金螺峰公园,是以往内涝的重要区域之一。此轮强降雨袭击下,豆大的雨水掉落在透水砖上很快被吸附,没有形成积水。金典城小区原本是萍乡市确定的第一批海绵体项目改造小区,可惜当初一些居民不了解“海绵城市”建设,表示反对。当小区对面的金螺峰公园海绵体项目改造完成后,大家看到如今的公园道路雨水较快排完,便又向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尽快进行改造。

  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常务副主任赖清说:“从市区一些改造过的小区排水排涝情况来看,‘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初步取得了效果。”

 “让水顺畅地流起来”

  萍乡城区地处丘陵低洼地带,过去,内涝是这座昔日“江南煤都”的一大重症。

  2015年4月,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后,萍乡市在市区规划了32.98平方公里的示范区,确立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总体目标;选取老城区内易受洪涝影响的地方作为老城区试点,选取新城区商务中心与行政办公中心区域作为新城区试点。

  赖清介绍说,在老城区改造中,萍乡把“海绵城市”建设与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在有条件的地方按海绵城市要求予以改造,避免大拆大建。

  万龙湾小区周边人口密集,住宅小区、学校较多,逢雨必涝,历来是萍乡受暴雨影响严重的区域。为此,萍乡市采用源头削减、中途传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提高对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一年多来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在新城区建设中,萍乡市科学布局管廊设施建设,控制开发强度,注重绿地系统的建设、管理,以及与周边雨水系统的协调衔接。

  同时,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萍乡市对过境国道的中央绿化分隔带、人行道、两侧绿化带进行改造,建设低绿地、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实现降雨径流及污染控制目标。

  萍乡市副市长夏兴说,这样做是为了“让水顺畅地流起来”,尽可能减少老城区内涝,避免新城形成内涝。

  “水清岸绿”是目标

  “作为一座植被破坏严重、水涵养能力低下的资源枯竭城市,水生态改善是萍乡海绵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赖清说。

  为此,萍乡市以水生态、水环境为核心,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萍乡市的规划把田中湿地公园内的多处溪流、坑塘,以及低洼区、千亩湖面等串联起来,建设生态驳岸、下沉式绿地、渗透型植草沟,组成多个“海绵”体系,构建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缓解城区内涝。

  赖清说,萍乡市还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突破了传统“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据介绍,一年多来,萍乡市已基本建成“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14个,在建项目10个,完成投资超过21亿元。

  夏兴说,萍乡“海绵城市”试点还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将把“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达标建设。“防涝避旱、雨污分流、水清岸绿,这是我们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夏兴说。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