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4岁的孩子冒着酷暑烈日,平均每日徒步19公里的旅行“锻炼”,持续在网友中热议,支持和反对分成了清晰的两派——
【旅游观察】“吃苦旅行”是文明还是野蛮?
电视节目主持人乐嘉带着自己4岁的闺女,持续4天,平均每天19公里,完成了全程76公里的沙漠徒步旅行。
事情过去多日,但依旧在持续发酵。作为一次“磨练心理和意志”的旅行,以乐嘉的体会,是身体、心理,甚至是毅力的成功锻炼。而在外人视野里,支持和反对分成了清晰的两派。 尽管观点不同,但两个阵营都展示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感性色彩居多,观点的背后人们看不到科学的理据。
那么,沙漠里徒步挑战极限,冒着酷暑烈日的旅行“锻炼”从儿童心理和身体实际的接受状况看,是否真有毅力或者心理上的锻炼功效呢?
“无知”的想象
现在有很多人,包括职业教育人士,似乎对成年人驱策下的孩童“职业体验”有点着迷,不知道这样的举措是不是有可靠的数据支持。
以医务人员的观点,根据孩童的个人承受能力量力而行,比超过生理极限的“徒步”更有适当性。长时间走坎坷不平的地形,容易引起关节不适。首都医科大学热衷运动医学的儿科专业人士阮仅杰认为:有些风险因素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所谓“磨炼意志”的“吃苦旅行”,持续多天的高强度的运动量,如果没有横纹肌溶解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虽然是有氧运动,但对幼童而言,这无疑是很冒险的莽撞行为。
至于骨骼方面的影响,相对来说要安全一些,问题不会很大,儿童软骨还处于生长阶段,关节润滑液分泌也比较充盈,修复能力强,损伤几率小一些,即便有损伤应该也可以在以后的生长中得到恢复。阮仅杰说。
可以推想,以如此强度的“旅行”来成就所谓锻炼的说法想象的成分居多,习惯了感性思维的人们,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热衷劳儿童筋骨的成年人大有人在,问题是,站在幼小的孩童立场,未必能够真的理解所谓苦其心志的大人想象。
至于心理、意志层面的锻炼、塑成,实际上更需要科学思维主导下的理性依据,而不是想当然。试想,假如这种极限徒步行为背后留下的记忆是痛苦而不是意志锻炼,就像现实中那些苦孩子呈现的那样,其所遗留下来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呢?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人们不能就此简单地得出结论说,非凡的长距离沙漠之行不可取。不过就儿童心智发育情形来看,撇开肢体上的因素,在心理、意志层面,如果说真有好影响的一面,显然是和孩子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有关联的。
实践中的家长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背景因素呢?
文明的“野蛮”
意志、心理方面的磨练效用是否有确凿的依据支持呢?记者就相关的疑问试图从专家那里得到答案。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育心里专家俞国良教授提供的资料,培养儿童意志力的主要途径有四方面:一要制定恰当(不是极限突破)的目标并要求孩子坚决达到。二要有意识地为孩子设置障碍,为磨练他们的意志创造机会,如参加一些他们兴趣不大或厌烦的活动等。三是克服困难独立完成简单劳动,从而增强儿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当然还有激励。
从中我们看不到“超越极限”的踪影。 再来看四五岁幼童的心智能力。简单说,他们能接受成人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并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规则意识萌芽。体力增强精力充沛,可以步行较长的一段路,喜欢寻根刨底,想知道“是什么”,但思维具体形象,在空间概念上,有简单的感官位置概念,富于想象,但难以分清假想和现实……
对四五岁的幼儿来说,虽然其体能的增长已经适应跑、跳、攀爬,甚至抛、接球等基本动作,但研究表明,幼儿体能活动的重点在于大量的知觉动作经验,目的是促进姿势与动作的协调发展与成熟,并为未来奠定生理成长与功能发展的基础。故而,对幼儿体能训练应是在满足其身体基础抗重力肌肉群功能建立的基础上,再循序渐进地增加刺激与训练。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到户外做各种类型的运动,同时伴以适当的耐力和有氧锻炼。
身体素质需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所以,家长对幼儿体能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基础姿势和粗放动作的发展上,应注重的是量而不是“质”,即保证运动的时间和适当的强度,而非追求多高的技能和技巧——更不是极限的突破。
实际上,心理、意志同样如此,没有实证表明超越心理屈服极限的筋骨“折磨”会带来好的心理效果,相反,意志、心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如肌体机能一样,是逐步形成的,而不是某一次的“成就”,就算是刻骨铭心的改变也是有其日常基础的,我们固然不能盲目的宠爱,粗暴的精神、肌体折腾同样不应该。
运动是儿童的基本需要,就如心理学界的名言:“动作是智力大厦的砖瓦。”可见,运动的确对心智,或者说毅力的形成有着确实的效用,但与“体能”的极限超越并没有直接关联,所谓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之效纯粹就是臆想。
作为文明人,毫无科学理据的想当然臆断,是不是有点野蛮了?
就像旅游,如果不只是留张图影,看看风景,多少是应该做做功课的,那么,相伴孩子的旅游,是不是更应该把功课做实做细呢?景色、风俗、文化上的感性体验和理知辨识,都应该使孩子有最大的收获,行万里路的“肢体感悟”也应该是如此。看见那些想当然的吃苦锻炼,就想当然地模仿,未必是好事。
人的大脑、人的心理目前而言仍旧是黑箱,因之,与其鲁莽的冒进,稳妥的前行才是正选。对理解力和辨识力都没有清晰理路的小孩而言,更是如此。以担负不起责任的主观臆想为据,即便结果真有锻炼作用,恐怕还是须慎之,慎之为妥。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