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视窗  产业新闻

 

  5月14日,广西柳州市官塘大桥中拱段整体提升到位,标志着大桥建设最大的难点被攻克。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中拱段的提升工程,拱桥的整体提升重量、整体提升高度、提升拱肋跨径这3项指标,分别以5885吨、67.27米、262米打破世界纪录。此前,欧维姆还在世界最大500米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中大显身手。这些创新成果,极大地提振了柳州迈向“万亿工业强市”目标的信心。

  不久前,柳州召开动员大会,提出建设现代中国制造城和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的目标,全市工业总产值力争再翻一番,到2025年达到1万亿元。

  以欧维姆为代表的一批优质企业的发展和一批高质量工业产品,正为柳州实现这一目标注入动力和信心。在柳州,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年销量超200万辆,在微型车市场占有率超过六成;已经打造出国际品牌的柳工集团,其先进的高寒型装载机和挖掘机,助力川藏铁路建设和中国南极科考队开展科考活动。

  “这些高质量的工业产品助推柳州工业总产值在去年迈过5000亿元大关,今后我们实现万亿工业强市的目标仍然要走质量强市的路子。”柳州市工信委主任覃东林说。

  覃东林介绍,早在2007年,柳州市委、市政府在广西14个市中率先开展“质量兴市”活动。通过市、县(区)两级“质量兴市”活动开展的全覆盖,产品、工程、服务和生态环境四大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柳州从2012年开始“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探索走出了一条“新质量、新工业、新柳州”、以质量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和城市升级的新型现代工业城市发展之路。

  举措之一:坚持质量效益发展理念,引领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发展。“十二五”时期,柳州市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方面的投入累计406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2倍,通过质量挖潜和技术创新,实现了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的改造提升。示范创建期内,先后实施并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264个,氨氮减排项目255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34个,氮氧化物减排项目40个。

  举措之二:创新质量发展机制,保障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发展。创新构建“大质量”工作发展格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决定》等系列政策文件,在广西率先建立起“四大质量”状况统计分析制度、率先设立“市长质量奖”、率先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率先组建企业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联盟、率先将质量考核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率先构建起基于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服务业顾客满意度和市民质量满意度等一系列质量发展指标在内的宏观质量分析评估机制。

  举措之三:夯实质量发展基础,支撑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发展。首先是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增进“柳州智造”核心竞争力。相继建成广西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西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西预应力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4个自治区级质检中心,为汽车、工程机械等支柱产业等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技术保障。其次是打造检验检测新高地,促进支柱产业迈向中高端。此外,搭建质量基础一体化服务平台,构筑“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桥头堡。

  举措之四:弘扬城市质量精神,提高质量发展认同感。柳州市始终致力于城市质量人文塑造,融合工业底蕴与质量人文,形成了“诚实守信、以质强市、二次创业、智造卓越”的柳州城市质量精神。

  四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柳州实体经济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

  示范创建期内,柳州新产品研发周期平均提高10%,产品一次检验合格率提高3%。目前,柳州规模以上企业60%实现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先进质量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90%以上,累计培育广西名牌产品267个,全市名牌产品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由“十一五”末期的18.6%提高到28.97%,名牌产品企业对全市工业贡献率达40%。

  如今,柳州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3%,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由2007年的79.93提高到2015年的84.22,领先广西,并高于国家平均值。此外,柳州还贡献了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29项。

  2017年12月,经过审核验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下达文件,柳州成为广西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质量已经成为我市产业之基,立市之基,通过深耕厚植质量优势,柳州市正走向以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升级、城市转型之路。”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说,为了释放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优势,发挥质量的引领作用,当地确定了万亿工业强市的4个发展方向,即提升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改造升级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与制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智能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装配式建筑、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实现工业总产值3年突破6400亿元、5年跨越7500亿元、8年超过1万亿元的目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童 政 周骁骏)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童 政 周骁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