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年规划是引领时代前进的航标。从1953年至今,在13个五年规划(计划)指导下,我国仅用几十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从一穷二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8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开门问策,谋篇布局“十四五”。“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很多未来发展的中长期问题都要在这五年破题。就此,光明网理论部邀请业内多位专家学者推出系列解读文章,就如何破题“十四五”进行专业性地深入研讨。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淑梅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特别强调,“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也明确要求,“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不仅为如何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创新共赢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十四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作出了部署。

  我国第一个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于2001 年发布,提出“国际科技合作最重要战略目标应当定位在促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上”。2006 年,科技部发布了《“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要求“努力在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和提高合作成效三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2011 年,《国际科技合作“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 “推动我国科技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十三五”时期,国际科技合作演变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科技部在《“十三五”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中进行了全面部署。

  随着中美经贸摩擦的升级、国际科技竞争的加剧,我国国际科技合作也迎来了严峻的挑战。国际科技合作的思路需要转变,合作的途径亟需创新,开放创新因而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主题词。将国际科技合作与开放创新有效衔接,是新时期“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国际科技合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基于我国已经连续完成国际科技合作四个五年规划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期间,也就是第五个国际科技合作规划提出的新要求。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科学技术本身是世界性的,因此发展科技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近年来,国际科技合作已经发展为科技创新的手段和保障措施,同时也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和有机组成部分。国际科技合作不仅是国家总体外交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是在新形势下构建开放创新新格局的重要路径。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不断提升统筹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能力,这样的开放创新将成为我国国际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并不等于自己创新,或者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创新。自主创新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原始创新;开放式的集成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可以是封闭式的,也可以是开放式的。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不同,开放式的自主创新需要企业融合外部思想、知识、技术、资源进行创新。也就是说,相较封闭式,开放式创新的思想不仅产生于公司内部的研发部门,公司的其他部门,公司的外部,包括国外都可能成为创新源。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目标是一致的,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就要倡导自主创新,不是封闭起来以自我为中心的创新,而是开放式创新。企业要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就必须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里共赢。针对当今技术创新周期缩短,创新风险提高的共性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合作研发的方式进行联合创新。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是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善于获得、整合并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才能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中,都将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作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我国加大了国际科技合作力度,设立了国际合作专项基金,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同时,我国的崛起唤起了世界与我国科技合作的强烈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分享中国崛起的利益,与我国进行科技合作。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积极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合作论著和专利数量急速增长,合作领域和学科范围逐渐拓宽。

  自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建“一带一路”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国家(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打开了机遇之窗。从科技合作入手,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组织沿线国家(地区)共同研究解决各自发展中的重大挑战和问题,得到了“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广泛支持与高度认同;以科技合作为先导,有效实现了我国优质产能的向外投放和科技成果的转换,促进了沿线国家(地区)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了其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通过科技合作与人才培训,知识界和科技界的有效沟通已经带动起各阶层、全社会的“民心相通”。在“一带一路”共建中,科学技术的引领、支撑、服务作用凸显,国际科技合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我国与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逐渐成为将国际科技合作与开放创新有效衔接的典范。

  “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合作应从落实党和国家的外交大政方针、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促进科技人才交流、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引导企业积极“走出去”,以及完善合作政策、优化合作环境等方面,全方位谋划合作布局,开放创新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可以走出去,也可以引进来。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务必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需要全面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知识产权体系、国际技术标准体系和产业技术发展规则的改革和完善,提高中国话语权,为营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科技创新环境贡献中国智慧。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科技合作也将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实践证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推进国家科技发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技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国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现实支撑,也是解决跨国、跨区域和涉及全人类共同利益科学难题的关键途径。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既是我国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的大势所趋,也是全世界共同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客观需求。监测与评估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绩效管理,及时提炼诸如“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成功模式,研究国际科技合作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和路径,不仅能够提高技术水平,让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经济效应,而且可以通过技术帮扶改善有关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质量,推动工程技术的跨国流动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