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以来,各大乳企原料奶相继出现过剩,日“喷粉”量最高达3000吨。“喷粉”是指液体的原料奶经过灭菌、喷雾干燥等处理,成为奶粉状态。往年受夏季奶牛产奶量减少以及各大乳企提前备战中秋、国庆市场影响,奶价一般会有一轮上升。然而今年入夏以来,抢奶大战并未上演,“喷粉”现象却罕见出现。如何看待夏季“喷粉”现象?当前奶业生产形势如何?

  “当原料奶过剩时,乳企通常选择‘喷粉’,以便于储存,减少损失。7月份出现‘喷粉’现象意味着原料奶供需关系至少在短期是宽松的,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有3方面原因:一是前期国内产能扩大,二是进口奶快速增长,三是国内需求增长动力减弱。”中国社科院农村所产业经济室主任、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室主任刘长全告诉记者。

  生产方面,2020年国内生鲜牛奶总产量3440万吨,同比增长7.5%,是2006年以来的最大增幅。今年上半年,我国生鲜牛奶总产量1540万吨,同比增长7.6%,净增109万吨。进口方面,今年1月至7月,我国乳制品净进口折合原料奶同比大幅增长28.9%;按这一增幅,全年乳制品净进口折合原料奶预计将超过2500万吨。

  消费方面,猪肉价格大幅下降及牛羊肉等畜产品价格下降对乳制品需求的增长产生抑制作用。2020年虽然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是猪肉价格阶段性攀升为乳制品消费需求增长提供了动力。2020年全年乳制品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8.0%,是2006年以来的最大增幅。2021年,猪肉价格在1月底开始松动,之后持续下降。同时,牛羊肉价格都明显回落。受此影响,乳制品作为替代消费的需求下降,乳制品价格也受到抑制。

  “在供需宽松、出现‘喷粉’的情况下,国内原料奶价格没有出现明显松动和下降,有多方面原因。”刘长全分析,一是乳品企业对市场发展保持乐观,因此稳定原料奶收购价格以促进养殖端生产发展。二是加工企业在养殖端的布局促进了产业链利益关系的整合,在此情况下保持较高的原料奶价格更利于产业链整体利益。三是生产成本维持高位,阻碍原料奶收购价格下降。从农业农村部集贸市场监测数据来看,7月份,玉米价格仍高达2975元/吨,比去年同期高28.57%;豆粕价格为3745元/吨,比去年同期高1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