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视窗  文化新闻

 

作者:王建荣(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是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次重要实践,既要从建筑学和美学维度向世界展现“人类天才的创造力的杰作”,也要从价值观维度挖掘“中”所蕴含的中道保民的政治理念、中和包容的民族关系意涵、中时合天的科学精神,向世界阐释中轴线承载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塑造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讲好中轴线“中”的价值观故事

  钟楼是老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清明前后,附近的市民脱去厚重的冬装,在钟楼与鼓楼之间的小广场上舞龙绸、滑轮滑。李韵摄

 一要讲好勘“中”授时、居中建都的故事。

  中国先民自从发现种植比狩猎更易于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就懂得了通过观测天文星象来精准掌握季节农时,并逐步演化出一条原始的政治铁律:谁能把握周期性的农业节令,给民众准确授时,从而保证农业收成,谁就是当然的部落领袖。随着部落联盟疆域的不断扩大,居中观测、居中授时就演化为新的政治准则,以更好地兼顾南北东西不同部族的授时需要。

  《论语》记载的上古禅位场景提供了生动佐证:“尧曰: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意思是说掌握历法、准确授时这件事你要亲力亲为,公允中道、兼顾四方,从而保证权力的合法性。舜向大禹传位,同样告诫“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自此,“允执其中”成为国之大计、君之大计,并与国都的营建联系起来,便于领袖更好地居中观测、居中授时,由此确立了居中建都的仪轨定制。周公“求地之中,以建王而阜安万民”,按照“王者必居土中”的理念,亲往洛邑测量建都。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观点,开“居中为尊”观念的先河。中轴线上紫禁城的午门曾是每年举行皇帝“颁历”典礼的地方,午门前的日晷就是授时与国家政权重要关联的见证。

  二要讲好大国治理、公允求“中”的故事。

  自炎黄二帝在人类史上第一次创造了通过缔结联盟来解决部族争端的方式,大联盟大一统逐渐成为华夏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随着国土扩大、疆域变化,加之人类对历法气象认识的缓慢演进,中央颁授农时农令的工作越来越精细复杂,需要适时校准重新测量,以关照各方,应对变化。而一旦政治腐化松弛,就会造成农时农令僵化固守、因循失效,进而导致农业歉收和社会动荡,这也成为新旧政权更替后首先要“改正朔”的重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历代思想家不断提升居中治理的理念。孔子提出“中庸”的最高道德追求,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冯友兰认为,“和是中的结果,中是来调和那些搞不好就会不和的东西的”。“中和”强调“和而不同”,多元一统。“时中”则要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故宫博物院中轴线上的中和殿正中仍然悬挂着“允执厥中”的巨匾。

  三要讲好科学测“中”、惠及四方的故事。

  古人掌握农时主要是通过观测天象,掌握星辰运转规律,并以全国的地理中心为基准进行公允测算和授时。早在周公辅政期间,就利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并以此为据进行农令授时。后世历朝历代进行过大量大规模天文历法测算,并形成了《古六历》《大衍历》《授时历》等数十部历法巨著,影响波及中华文化圈各个国家,推动东方农业文明不断走向巅峰,也不断推动“中”的价值日益巩固和远播。今天,郭守敬主持制作的精确计时仪器莲花漏和元代颁行的《授时历》所测算出来的科学数据,仍然完好地保存在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内,它们见证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科技发展力和文明影响力。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导致世界各国发展不确定性风险加大,我国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与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结合起来,把中轴线壮丽的建筑及其蕴含的“中”的核心价值更加充分地展示给世界,有利于我们讲好尊重规律、中道公允、求同存异、中和互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