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视窗  教育新闻

 

作者:朱克力

  近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力争利用5年时间,有组织推动1000所以上高校支撑服务1万家以上企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共同推动校企深度融合。推动高校与企业强化创新合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校企合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过去40多年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高校与市场接轨,结合企业反馈的需求,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培育社会更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可促进高校与企业信息及资源共享,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同时节约教育与企业成本,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双赢模式。

  同时,在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部分合作模式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存在针对性不强、规模不大、效率不高等机制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市场主体与高校展开新一轮探索。比如,有的企业通过打造面向高校学生的开源课程和实践培养方案,为培育开源人才生态、促进产教相长作出了创新性尝试。经过产业界和学术界持续努力,校企合作成效获得显著改善。

  这次集聚三部门力量推出“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重在补短板,发挥政策助推作用。从三部门的构成来看,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调动高校和企业双方主管部门的参与度,利用各自职能和资源优势,推动校企双向发力,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优势和企业产业化创新优势;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突显知识产权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打破产学研过程中的机制性障碍,探索更多新模式和新机制,推动校企协同创新与深度融合。

  创新校企合作作为一场从观念到体系的变革突破,关键在于充分调动校企积极性和各方面优势。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和产业化落地载体,推动二者加强协同创新,要聚焦企业创新需求,支持创新创业发展,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健全完善法律制度。为此,应从三方面力促校企深度融合。

  激发精准协同创新活力。加快构建高质量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高校基于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不同层次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实现企业需求与高校创新资源精准对接。创新对接合作方式,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手段建立完善校企对接常态化机制,降低对接成本,提升对接效率,促进协同创新。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有力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知识产权是高校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创新与市场、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纽带。应加快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促进专家教授的研究成果和专利技术在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推进实施一批高校专利开放许可项目,推动高校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从“1”到“N”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有效经济产出;强化知识产权立法保护,提升法治化水平。

  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形态,应做好顶层设计并制订实施路径,采取有效的人才奖励机制,为产教融合搭建快车道。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将企业与社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人才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促进产教融合进入良性循环。要强化市场主体地位,重点破解人才培养瓶颈,使产教融合真正渗透到人才发展的全周期,努力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朱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