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视窗  理论研究

 

  中国历史上将第一次出现专业的海上警察机构。今天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显示,我国将重组国家海洋局,由国土资源部管理,并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

  根据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向人大代表所作的说明,重组主要是为了推进海上统一执法。他指出,现行海上执法力量分散,重复检查、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执法效能不高,维权能力不足。“为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有必要整合海上执法力量。”

  4根手指握成了一只拳头——中国海警局整合了现有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等4支队伍。

  农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牛盾今天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他将参加一个由国务院领导主持的工作组,涉及机构改革的部委都要派员参加,尽快将机构、职能、队伍、装备调整到位。

  牛盾分管的中国渔政是此次调整的队伍之一。他估计,两会过后马上就要投入工作。“我们也希望越快越好,机构改革不能拖得时间太久,人心不能涣散,工作不能断线。”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高抒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中国海警局定位类似于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海岸警卫队。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需要强大的国力来支撑。多年以来,我国在海上缺少这样一支海上执法力量。”

  以前,海洋、渔政、边防、海关、海事、石化等不同部门或单位分别承担海洋管理职能,被称为“九龙治海”。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麦康森说,为什么出现“九龙治海”?每个部门都不愿意把自己的权力放掉。“出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不愿负责任,有利益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放手。”

  此次机构改革就是瞄准此类问题。用马凯的话说,国务院部门在职责分工、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不该管的管得过多,一些该管的又没有管好;职责交叉、权责脱节、争权诿责依然较多。”

  为加强海洋事务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国务院还将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

  此番改革,呼应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建议。

  今年开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琴岛律师事务所主任杨伟程提出的一个建议就是,整合海上执法力量,建立拥有警察职能的海洋警备队伍,建立国家海洋事务高层决策与协调机构,制定一部《海洋基本法》。

  这样的主张早已不止一次在两会上出现。

  十一届全国人大期间,解放军代表团曾提交过尽快制定出台海洋基本法的议案。其中一位议案领衔人,是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南京军区原司令员朱文泉,“国家海洋局一个副部级单位,要牵动10多个部门来协调海洋发展问题,小马拉大车,很困难。”他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委员会”,如今,这将成为现实。

  牛盾介绍说,我国现有渔业人口2400万,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海上的环境直接关系到民生。但渔政的执法属于行政执法,执法人员不配备武器装备。相对来说,海上武装警察对于海上恐怖主义、海上走私、海上治安事件等处理效率很高。日本的海上保安厅、韩国的海上警察厅、美国的海军陆战队,都是包含了渔政等多项职能,这是国际上成熟的做法。

  牛盾透露,改革的一些细节问题还没有研究。中国海警局的队伍是统称海洋警察,还是像武警那样,按照现实职能分为不同警种,还有待研究。从农业部与国家海洋局的对接来说,全国的渔政人员共有3.5万多人,但不会全部划入海洋局,“因为还有一部分在管内陆的江河湖泊”。

  他说,这次机构改革他是有信心的。任何新生事物都会面临挑战,没有模式,需要不断摸索,就像30多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

  国家海洋局海洋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张海文说,迄今已有20多个国家发布了新的海洋发展战略。国家海洋局此次重组,也使人愈发认识到蓝色国土的重要性。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万多公里的岛屿海岸线,主张管辖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从两会来看,重视“蓝色国土”的呼声越来越高。今年,民盟中央就提交了关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提案。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谦提交建议,希望尽快出台海洋经济法。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蓝秀珍委员提交过出台《海洋基本法》的提案,认为现行法律“无法为海洋事务和海洋权益的不断拓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据朱文泉透露,他们的类似议案得到了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研讨和沿海地区调研。

  朱文泉注意到,我国“十五”规划中,涉及海洋的部分为59个字。“十一五”规划中,达到199个字。“十二五”规划又增至491个字。字数的背后,是国家海洋战略分量的加重。

  去年,“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写入了中共十八大报告。

  今天,国家海洋局的重组宣布启动。

来源:中国青年报   张国